在二仙橋北二路8號附1號居民點總共只有10戶居民,雖然住戶不多,但大家在一起相處了幾十年,彼此熟悉又親熱。記者剛和社區書記吳淮梅走進其中,幾位正在曬太陽的群眾便圍了過來。“吳書記,謝謝你們,幫我們解決了用水難的問題,一年下來至少為我們節餘了上千元生活費用。”由於自來水管網被損壞,這裡的居民一度使用著8元每噸的“高價水”,經過各職能部門的多方努力,10戶人的水費降了下來,而大家的情緒則高了起來。
事件
多方合力鋪新管
居民告別“高價水”
今年以來,由於門口的道路經常被重型貨車碾壓,地下的自來水管網被損壞,這裡的居民曾經在10多天內不能用上自來水。“夏天的時候水一下子就停了,我們連沖涼都沒有辦法。”居民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吳淮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要斷道挖掘管網修複,工程量很大,我們就和旁邊的工廠接洽,給居民從廠區接了一根自來水管道,這樣一來,用水雖然解決了,水費卻漲了不少。”由於工廠內的用水執行非生活用水收費的標準,算上排污費,居民們每用一噸水,要支付將近8元的費用。
這裡的社區居民大都是老年人和失業人員,生活用水每噸貴了將近6元,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為此,大家找到了吳淮梅,希望社區和街道能夠重新規劃位置接入自來水市政管網,從而幫助居民解決使用“高價水”生活這一問題。
“接到群眾的反映後,我們也曾有過猶豫,因為這裡總共只有10戶居民,重新接管網,費用高不說,還要花費很大的物力和精力。”二仙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吟告訴記者,本著群眾事無小事的原則,街道積極同自來水公司進行了接洽,自來水公司也給予了全力配合,經過重新規劃和施工,新的自來水管網又重新鋪設到了居民點。
“通水那一天,我們就像過節一樣,居民點還搞起了壩壩宴,大家一起好好熱鬧了一番。”居民龍叢秀告訴記者,她沒有想到,能夠為僅僅10戶居民重新架設管網,大家對相關部門以群眾利益為重的做法都非常滿意。
背後
哪怕一個居民
也要為他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很老舊的居民點,因為居民太少,這裡都不能被稱之為“院落”。“我們這裡沒水用的時候,還有人外出租房住,我們原本以為,我們被遺忘了。”這裡居民不多,但涉及的問題卻事關大家的日常生活,責任部門依舊全力以赴,為大家解決難題。
“哪怕只有一個居民,我們也要為他解決好日常生活問題,這是我們群眾工作的最根本原則。”二仙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吟說,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是做好每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屬,所以解決群眾的生活難題,人多人少都一樣。“大家的日常生活受了影響,只要告訴了我們,我們一定全力解決。”
本報記者 付啟 攝影 楊永赤 (原標題:鋪了新管網 10戶居民告別“高價水”)
<a href="http://blog.yam.com/hwhomhcylnbrl/article/72858928">(觀看全文...)</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