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據澎湃新聞報道,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近期對已爭議兩年之久的安徽蕭縣原縣委書記毋保良案做出終審裁定,蕭縣80多名“送禮幹部”被免職,其中近20人為黨政一把手。
從縣級領導到科級幹部,每逢年節“爭先恐後”“成群結隊”給縣委書記送禮;縣委書記從“半推半就”到“習以為常”,再到“誰不來送不放心”,並“邊收禮邊交公”以避責。雙方均稱對當地的“風氣”感到“無奈”:“不收不送,工作不好開展”。
送禮成風
有幹部對免職感到委屈
近期,安徽蕭縣80多名領導幹部被免職:從縣政協主席、副主席、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縣長等數名縣領導班子成員,到財政局長、交通局長、教育局長等十幾名縣直單位領導;全縣23個鄉鎮,近20名黨政“一把手”被免。
這些幹部的“落馬”都與一個人有關:原縣委書記毋保良。自2012年3月被“雙規”,毋保良案經歷了漫長的司法程序。安徽省高院最近最終裁定維持原判:對毋保良非法收受他人1900萬餘元財物,以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對毋保良的起訴書上,向其送禮的人員多達近300名,公職人員占一半以上。
“蕭縣當時就這個風氣,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一些被免職幹部感到“委屈”,尤其有些人“只送過三五千”,更認為“處理過重”。
法院認定,毋保良10年中收禮1000多次,這客觀上有外部風氣影響,但其思想深處對“送禮風氣”的“屈從”“順應”乃至“利用”才是主因。
作風轉變
因落選受挫而開始受賄
現年54歲的毋保良,早年畢業於南京航空學院,後曾任安徽宿州一家酒廠負責人。1999年,毋保良受重用擔任宿州市埇橋區副區長,正是在這個崗位上的“受挫”,影響了其對“風氣”的認識。
當時,作為有學歷、有能力、有業績的年輕幹部,毋保良卻意外落選區委常委,據稱被評價為“不合群、威信不高”。
辦案人員介紹,2003年,毋保良調任蕭縣常務副縣長,為吸取落選“教訓”,他努力和各級幹部搞好關係,將吃吃喝喝、請請送送作為密切上下級關係、搞好工作、提升威信的途徑,在“一團和氣”的氛圍中開始了受賄行為。
2007年後,毋保良先後升任蕭縣縣長、縣委書記,仕途順遂讓他嘗到了送禮的“甜頭”,以致後來認為這是一種“關係的證明”。其自述,有的幹部節日期間沒來送禮,他還會懷疑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直到這個幹部節後補上禮金,我才放下心來。”
蕭縣一位曾給毋保良送禮的幹部告訴記者,對當地不少幹部來說,縣委書記收不收自己的禮、收多少,某種意義上已成為是否被看成“自己人”、“兄弟”,是否被核心權力圈接納,乃至有沒有發展前途的象徵。
心態搖擺
受賄款曾用於公務開支
毋保良收禮有一大特點,即“邊收邊交”。從2006年到2012年,他先後將收受的1790萬元交存到縣招商局和縣委辦,用於公務開支。辦案中,這部分款項“算不算受賄”成為爭議焦點。
法院分析認為,毋保良歷年“收”和“交”的時間、金額均對不上,也未及時交到紀檢部門、廉政賬戶,而是交到便於控制的下級部門,且知情者極少。綜合來看,毋保良形成受賄罪的所有要件,至於他將部分收受財物用於辦公,屬於犯罪既遂後對贓款的一種處理方式,不影響定性,只作為量刑時酌情考慮的因素。
這種看似不合情理的“邊收邊交”,實為毋保良面對腐敗風氣時“搖擺心態”的產物。他解釋,任職後期權力增大,收禮越來越多,內心也愈發恐懼。在貪婪、恐懼和僥幸三種複雜心態鬥爭下,想出了一套逃避打擊、掩人耳目、自我安慰的辦法。
既然上交,為何不交到紀檢部門?毋保良親屬稱,“他擔心如果公開交到紀委,打破了潛規則,會暗中被孤立,影響工作和個人發展。”
(原標題:80餘名幹部被免)
<a href="http://blog.yam.com/hwhomhcylnbrl/article/82729996">(觀看全文...)</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