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走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

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

$
0
0
  ■ 解讀   每個人都要弘揚法治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從制定出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我國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法律要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法治信仰,一個社會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法雖立而難行。   只有把培育法治信仰、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樹立法治意識置於法治建設全局的重要位置,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才能讓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會運行中生效。   北京觀道律師事務所主任程斌:人民群眾在實際生活中不但要用好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也要用法律約束好自身的行為,把法律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通過宣傳增進群眾瞭解法治   信仰不會自發產生。培育法治信仰,離不開富有成效的宣傳教育。只有通過深入基層、走進社區等方式,深化和創新法治宣傳,擴大和增進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瞭解,才能進一步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領導幹部引領法治信仰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培育法治信仰,離不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引領示範。近些年來,黨員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在不斷提高,但一些貪贓枉法、違法違紀插手干預司法個案等現象依然存在,侵蝕著法律的權威,損害了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仰。   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體現出對法治的忠誠和捍衛,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違法者受到懲處,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堅定法治信仰。   讓老百姓打得起官司   法治建設有賴實踐。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來源於切身體驗。完善和健全公共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讓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讓群眾合理訴求及時就地解決,全社會尊法守法必然漸成風尚。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於安:“全會決定把加強和規範公共服務提到很高的位置,是為了最大程度實現社會公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比如提出‘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將使政務公開的內容和範圍都得到極大擴大。這是以法治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具體體現,也是黨中央以極大的政治勇氣,直面重大矛盾和問題作出的重要決策。推進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將為社會法治的實現創造一個基本條件,避免法律資源分佈的不均衡,使每個人得到的法律服務更加充分。”   據新華社電   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5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   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發揮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功能。發揮社會組織對其成員的行為導引、規則約束、權益維護作用。加強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引導和監督其依法開展活動。   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促進民族關係、宗教關係和諧。   健全統一   司法鑒定管理體制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範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發展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覆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完善仲裁製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強化行政機關解決同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功能。   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落實領導責任制。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問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絕不允許其形成氣候。依法強化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影響安全生產、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網絡安全等重點問題治理。   ■ 解讀   不得擠占減少   法制教育課時   新京報記者註意到,10月25日,教育部黨組就在開會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時,要求認真研究教育系統貫徹四中全會《決定》的具體舉措,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   此外,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點中,也要求繼續推進中小學教師全員法制培訓,加強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絡建設,深入開展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實際上,去年教育部就和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全國普法辦等部門聯合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於大中小學法制教育全過程,將法制教育納入學校總體教育計劃。   其中,中小學要落實好《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中的法制教育內容,相關部門支持中小學在語文、歷史、地理等課程中有針對性地滲透法制教育,在安全、環境保護、禁毒等專題教育中,突出法制教育。   各級學校還要保證法制教育時間,不得擠占、減少法制教育課時和法制教育活動時間。並積極探索在中小學設立法制教育專職崗位,鼓勵高校法律專業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   新京報記者 許路陽  (原標題: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 <a href="http://blog.yam.com/hwhomhcylnbrl/article/86385340">(觀看全文...)</a>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

Trending Articles